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地下鄉愁藍調


  








書名:地下鄉愁藍調
作者:馬世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 年 11 月 24 日



上個月逛書店時,瞧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覺得我會喜歡,我想起小豪有一次這樣說我。(雖然他不是指這本,但回想起來,我還真的是很容易受到書名或封面設計這種膚淺的第一印象所吸引的傢伙。)然後第一次讀書會上,河清同學選定了此書,我興奮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說,馬上到博客來訂下了它。
 
幾乎已經快遺忘音樂對於我的影響與重要性了。
 
聽我父母說,我還在我娘的肚子裡時就開始虛榮地聽音樂,那時候聽的是據說對胎教很有幫助的古典樂曲;算命的說我八字帶有很多火,從我還算有EQ的性子看來好像還真頗有幾分幫助哪。小時候住鄉下就跟著大人聽些台語歌(落差還真大),什麼港都夜曲、青春嶺、可愛的馬……,那時候江蕙就已經滿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一直都很活躍,所以對她印象十分深刻。偶爾也聽羅大佑、齊秦跟王傑;那時候不懂得選擇也沒得選擇,只是大人聽什麼就聽什麼。
 
等我再大一點,已經是台灣唱片業的全盛時期,最蓬勃的就是飛碟和滾石兩大龍頭。所以我的國中和高中傳聽的也都是流行歌曲。可能我住得比較偏僻,家裡又都沒有知識份子,所以我幾乎沒有機會接觸搖滾樂,真要說的話我聽的第一個搖滾樂團還是我弟弟傳給我的相川七瀨、月之海、彩虹,是從日本開始的,因為那時候大家夥都在瘋日劇,或許也隱約寫下日後我選讀日語系的契機。這種啟蒙方式還真少見吧,也說不上啟蒙,我聽音樂的接受度很大,雖然不一定聽懂,大概也都有所感動之處;高中的時候還曾經沒有音樂睡不著、讀不下書的狀態呢。後來也聽過聯合公園、艾薇兒(他們算搖滾吧?),然後才回頭聽巨擘諸如披頭四、老鷹等等。
 
地下鄉愁藍調》作者馬世芳,父親是作家,母親是廣播從業人員,從小受到耳濡目染的他,很小就開始做廣播,聽搖滾樂;高中、大學時編校刊也總是浸淫於搖滾樂裡頭。我非常羨慕像他這樣的人生,我的家庭環境並沒有給我多而廣泛的音樂和文字的接觸,讓我對於自己的高中生活未善加耕耘文字,未好好沉溺於音樂而有所遺憾;然而我也不由得擔心自己會為這樣的遺憾強加過多的夢想在女兒身上,我深刻地覺得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何其深遠,教育孩子是極其令人誠惶誠恐的,在過多與不及間拿捏平衡需要耗費多少心力哪。
 
當我讀及作者的十七歲,恍然也回到十七歲的心情;當時的我究竟活得多麼荒唐呢?當時的我以為自己懂得思維生命了,那麼狂妄地自以為是在此刻卻顯得如此空虛,似乎回顧過去時總會發現原來過去那麼虛妄呵。就因這次參與的讀書會,讓我錯有重新當一名學生的感覺,彷彿以百年身重回課堂上那樣,百感交雜(但願不要被當)。
 
然而,我幾乎不曾半點認真地深入研究那些歌曲背後所隱含的時代意義。我常常覺得自己對於那些所謂時代、歷史感到十分陌然,它們如此渺遠,而我很難體會那些動盪不安,儘管它們就擺在那裡,以一種美豔撩人的姿勢。對此我很惶恐,究竟是我對它們漠不關心,或者我們在某個程度上已然喪失某種關聯性。
 
但,去年公共電視播放「民歌三十」的時候,我感動得頻頻拭淚,這又是為什麼?我其實很茫然,畢竟我跟民歌初起的年代並沒有銜接,我錯過那些聽起來很令人嚮往的時代了,但那些老歌手站上舞台,拿起麥克風唱出的感情相較於當初一定多了愈發歷盡滄桑的風華;他們所令我動容的恐怕是對於民歌精神亡逝的懷悼吧。
 
從動盪至於戒嚴,那些懷抱理想的大學生受到西洋音樂的衝擊而慢慢發展起自己的音樂,對於民族、國家、甚至台灣島的愛做出的音樂,唱著的歌竟教我頭皮發麻。看看現代的大學生,和現代的流行歌都從那個時代的大愛演變成個人的小情小愛,我夾在在從前傳統的世代和往後革新的世代中間,尷尬地遍尋不著自己的定位;或者說,我身體裡混合著兩個世代各半的血液,矛盾而瘋狂。
 
我想起一個做音樂的朋友在大眾市場和小眾自我之間探尋出路。民歌已經失去原來的樣貌了(或者應該說民歌已死?),這是時代的變遷,我們不得不服從,多數人的口味愈吃愈重,加上外來的東洋風西洋風,大多的音樂不再單純地藍調、搖滾或是民謠,而是多層次多口味的揉合。在創新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原本的精神了,他們自稱「垮掉一代」,我卻感到這才是真正垮掉的世代哪。在我們自以為突破創新的同時,我們究竟遺失了多少了呢?即便愚昧如我,也聽出了現下音樂和那年代的民歌之別,正如台灣整個政經社會的發展一樣,多數都在開倒車。
 
而此刻,讀這書才稍微認真地粗淺瞭解所謂的那個年代,所有襯底的樂曲以及背後深遠的含意,從馬世芳字裡行間不難感受到他對於這些音樂的瘋狂熱愛,我亦是很容易受音樂震懾的人哪;然而我卻怎麼也記不起那個年代與我的關係,或也許彼此間並沒有關係,或其實我從未曾真正關心。是不是我們這一代僅僅能從別人的紀錄中想像那個年代?這使我有點悵然,然而幸好,總是有人願意讓我們分享,幸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魚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