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女工,我母親的一生







書名:女工,我母親的一生
作者:Frank Magloire
譯者:黃馨慧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5 年 07 月 17 日


 
第一次參與讀書會就由這樣稍偏冷門的書進入,雖然有點辛苦,但也許對於往後的與會將更加容易進入狀況吧,我想。尤其當小豪(導讀者)所導讀的視角和方向都與我以往閱讀的經驗大不相同,更讓我感到極其新鮮有趣。
 
當我拿到這本書,翻開第一頁後,便被無止盡的刪節號噎住。書中完全找不到任何一個句號,全都由刪節號取而代之,就形式而言是此書第一個實驗;另外一項實驗就是,作者以主角的兒子身分書寫整個故事,但與其說故事倒不如說是片斷而斑駁的回憶錄,並且作者事實上並非主角的兒子,整本書也許經由訪談和觀察交叉描述並且潤飾參雜想像而成。通常歸類為小說的書籍我都當成一個故事來讀,其背景和動機我並不會深入去想,這二點正是經由讀書會而獲得的視角。
 
即便此書的刪節號是如此地考驗著我的耐性,閱讀時使我幾度昏昏欲睡;然而我仍然可以體會書中主角所經歷的自我拉扯,有成員說及:「很難想像一名女工可以說出這些文謅謅的句子。」雖然我相信文字或許經過作者潤飾,但我以為無論是何階層的人都有各自所感受的人生。當我搭乘在前往讀書會的火車上,我正翻閱著讀書會的其中一本選書:地下鄉愁藍調;書中不就提到藍調的始祖正是那些美國南方倍受剝削的黑人奴隸。那些哀愁的曲調何以如此令人泫然?我們也許來自不同種族、文化、階層……等等,這不是公平的世界。但我記得這書第一個使我深有同感的段落:
 
我們的夜其實都很像,它拚命抵抗,儘量拖延曙光初露的時刻……我們全都希望天晚點亮,全都想把夜強留下來……晨曦,意味著人生就是這樣,一再重複……我們之中很少有人能夠面對這樣的生命,而不感到害怕(p.50)
 
我的夜,愈來愈長,而且硬是不讓我把眼睛閉上……(p.52)
 
我們的名字怎麼寫,有補充說明作用的簡單符號,一下子成了累贅,你只覺得腦子裡一團只能嚥下去的沉默……(p.55)
 
我們都在各自不同的故事裡頭,懷抱同樣的心情在相同的夜裡輾轉反側。當下或許不懂得,但十年、二十年甚或五十年以後我們想起來,討論起來的不外乎就是那些歲月荏苒,不經意、一晃眼過去的時光讓我們突然明白,那些夜竟然都相似得令人慌亂了手腳。
 
彷彿女主角看著一張張模糊的照片,記憶的各個斷層,恍然那樣。
 
我被那個沖印出來的記憶耍了,它們讓我把這些照片全攤開來,目的只是要我能夠明白……這些時刻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我知道,而留在背後當背景的工廠,一直在那監視著……(p.109)
 
我還發現:工廠和廠裡頭的一切,是一根根把我的人生銜接起來的樑木,慢慢地把我的人生拼圖一塊塊拼起來(p.116)
 
生活在那裡,生命就在那裡。我說真的並沒有那麼在意自己應該有一份人生的職志,一輩子同這份工作互相維生。曾經有人問起過,我想要做什麼工作,但我其實沒有想要做什麼;我做什麼都無所謂,也就什麼都能去做;人生本無常,或許在經歷過生離死別後,我更加體悟這點。我也認識一直做著同一份工作,仍然無論從工作中或工作外都能夠獲得生活樂趣的人;重點並不是生活快不快樂,而是人本身快不快樂。你能夠從中獲得什麼完全是心理狀態的問題,而不完全是外力的影響。
 
但是總有什麼在默默地看著,那些眼睛盯著,讓人不由得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正在過去,又過去了一些。讀書會時,多數人都承認意識到失業的危機,並同意多數人不免受到父權社會的影響,男人很難屈就較微薄的薪水。我於是想起我的父親,去他的自尊,它也是父權社會的受害者。
 
聽說這是個男女平權的社會,有許多女性主義者崛起發聲。可是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仍然飽受父權的遺毒,所有的母親仍然在廚房中、洗衣機旁和家務奮戰,這是一個十分尷尬的時代;現在我是母親了,但我坦白說,我並不願意承接這樣的任務,更不願意教導我的女兒傳承下去。讀書會中提到一個弔詭的現象:家電用品廣告說「要把女人從廚房中解放出來」。是啊,這句話就是將女人前設於廚房之中,然後女人花更多精神研究新家電,花更多力氣在有效率上做更多家務。整個家幾乎就是以工廠的模式運作,所有的母親都是女工,都受到家電、家務異化。
 
所謂異化(Alienation)一詞在不同理論脈絡中有不同的說明和解釋,但大致上皆有:生命被外在的「異己」力量所決定的意思,並因此缺乏了控制或本真(authenticity),或自我的一體感(oneness)。換句話說,異化是自我受外在事物的影響或制約,而使其主體性失真或淪喪。

最早起源於古典哲學或宗教思想,即人類存在所感知的雙元性:在已知世界裡,是虛假未完成的,在另一個超越的領域裡,則是真實且完全實現的。甚至在黑格爾的哲學裡,人類是透過異化及其超越而發展,在勞動本身異化了。這都還算是唯心論的範圍。但到了馬克思,「異化」與「勞動」有了更為緊密而不同的結合,其中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人與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尤其最後者,是由於勞工在資本主義下被剝削的後果,迫使工人等同於勞動產品的商品價值。

此後,異化又有了不同的詮解。自資本主義的框架之外,理論家又將之擴展到現代都會裡新都市生活狀況的特徵。現代都市的非人特性,新運輸系統的速度,以及城市群眾的規模日漸擴大,創造了一種迷亂方位,既鄰近又孤立的雙重速果。而這種都市脈絡裡的異化,也成了許多現代主義文學的主題,如波特萊爾、艾略特、帕索斯。就連在現代官僚與政治操縱之匿名系統裡的相關經驗也屬異化之一種,而這則接近韋伯對此概念的使用,及其後來在社會學裡的發展。

另外一種相當常見的異化,則來自於沙特和存在主義,這時的異化不被看作是資本主義或現代性特有的歷史心態,而是普遍的人類境況。

(參考資料:彼得‧布魯克:《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4年4月),頁6-7。)
 
再說職業無貴賤這回事。電影「明天過後」裡面,在圖書館以燃燒書籍為求活命的那一幕突然跳出我的腦海,在文明和生存之間,你只能選擇一樣。這真是弔詭,我們拚命創造的就是一件衣服,一根雞肋這樣的東西。如果要活下去,就必須捨棄那些非必需品,譬如文明,譬如自尊。只為穿戴美麗的名牌而餓肚子是無法好好活著的。除非活著並不是你最後的決定,那麼也請毅然決然地死去。
 
回到書中,它所書寫的工廠也走到被「異化」的處境。我是這麼覺得:它異化了人,然後也受到異化,然後液化、蒸散。整個世界就在不斷地循環之中死去活來。那些稍有文化的人組成工會群起抗爭,被更有文化的人壓制;在一波波的抗爭之中,借題發揮的人多得是,然而被借題發揮的人仍舊受到漠視、受到揮發,被用以微薄的遣散費打發了那樣的一生。所謂的文明就是這樣子打發我們的。
 
作者問她為什麼可以忍受這樣三十年?同時也問我們。我腦中浮現新聞媒體所拍攝的政治新聞畫面,那些嘴臉那些說法。我覺得這並不是選不選擇的問題,有時候,這樣就是這樣,你只能這樣去順從生命的指示,不是非選擇什麼不可,而是連選擇的餘地都沒有。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但世界並不會因為相信而好轉甚或真正的和平(但什麼又是真正的和平?)。
 
我們只可能因為某種相信而稍稍不那麼為難自己。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3 則留言:

  1. [所有的母親都是女工,都受到家電、家務異化。]<br />
    這話真是嚴重...不過似乎又有些真確。<br />
    <br />
    忽然想到,我在讀這書前半時,<br />
    也常常卡在那些片片斷斷的句子裡,<br />
    幾度昏昏沈沈...不過到了書後半就好很多XD<br />
    <br />

    回覆刪除
  2. 其實讀這本書有百感交集。<br />
    沒能整理得很好,但總之是把感受都說出來了。

    回覆刪除
  3. 『異化,然後液化、蒸散』~<br />
    <br />
    這話說得真好,真好!<br />
    <br />
    (我還陷在期末的亂七八糟中,心得嘛...唉)

    回覆刪除

魚飼料